余文全:一个“神仙老师”的赤子之心
一见到小余老师,我们所有的顾虑都打消了。
在讲台上,他就是老师,兼具严肃与专业;在生活中,他就是朋友,风趣又可靠。
小余老师对我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。不知不觉中,回望过去,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做了这么多的改变。
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的同学们更喜欢称呼余文全为“小余老师”,超强的专业能力、亲切的交流方式......不胜枚举的赞美构成了大家口中的“神仙老师”。
本科期间,余文全就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就读,因而除了师生关系,学生对他多了一层“大师兄”的亲切感。硕博期间,余文全在南开大学师从刘丰教授,2020年来我校任教。短短几年间,余文全的论文在《世界经济与政治》《当代亚太》等业界知名刊物中数次见刊。
享受学术产出过程中的 “智力博弈”
“余老师发了近十篇高质量论文!是我们学习的榜样。”当谈到余文全时,国际政治专业2021级的季昱真眼中满是崇拜和激动。
余文全发表的《关系网络中的崛起国:编配者与领导力》是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在《世界经济与政治》这一国内顶级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。余文全说,文章写作过程推敲复琢磨,投稿后又是一轮新的焦虑:“投稿后我会经常关注审核动向,就连过年那几天,明知放假了也会刷一刷。”第一次的外审已审回让他心里的石头落了大半。尽管在他心里,经历过思想输出的痛苦和迷茫后获得成就应当是顺理成章的,但看到终审通过时依旧有一些激动。他认为恩师及同门的指导在文章的发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“大家讨论后找到了很多漏洞,原来自己觉得很满意的地方,却是写得最差的。”
余文全把孕育一篇论文的过程称为“智力博弈”,是在享受这个“好玩”的过程——说些不吐不快的话,以发表文章释放内心情感、阐释自我观点,他以此获得自我满足。他不会降低自己的标准,更不会以功利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作品,至于构思写作过程中的焦虑和彷徨,也被他视为内心宣泄和释放的必经之路。
余文全最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是曹操,他喜欢《三国志》中曹操真抓实干、不虚浮飘渺的历史形象,曹操那句“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”也成了他的人生信条。对余文全来说,并没有一篇论文是自己最满意的。这几年来,余文全一直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,努力弥补,不断提升自己,抵制“摆烂”。他常对学生们说:“文章作品死于发表。”辉煌的是过去,奋斗的才是当下。他时刻提醒自己和荣誉、赞美保持距离,绝不沉溺于美好的“陷阱”。他并不太在意自己拥有什么样的头衔,甚至曾经数度被采访后连成稿发表在哪里也没太关注。
余文全说,
“自我麻痹,自我捧杀,活在自己构建的美轮美奂的故事里,那样一点意思都没有。
”
推动高质量的学习交流
在南开大学攻读硕博期间,余文全曾参加过南开大学的学术工作坊。在那里,余文全深深地被浓郁的学术气息吸引。来到青岛大学任教后,余文全一直想创建一个类似的学术社团,于是,专属青大国政的学术工作坊成立了。
“坊”意为要把精益求精的“工匠精神”凝聚其中。同样,作为引领者的余文全也尽可能做到尽善尽美。谈及最初创建学术工作坊的目的,余文全说:“只看东西是不够的,终究是别人的,有输入就要有输出,没有产出就没有自己的想法。”于是,余文全挑选了几位系统学习过论文写作的国际政治专业2020级的学生为骨干成员,希望学术工作坊能够成为一个让他们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平台,同时广泛欢迎有学术热情的国际政治专业学生投稿参与。余文全不仅在课上向学生们大力宣传,也给系里的老师们“安利”学术工作坊。现在,全学院基本上都知道了学术工作坊的存在。
每当大家惧于种种困难与矛盾时,余文全始终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告诉大家:“要规范化、严谨化,这样才能做出品牌,做出成效。”学术工作坊的骨干成员——国际政治专业2020级的毛建涛说:“每当我们有了畏难之心,小余老师就是定心骨。”现在,学术工作坊已举办至第九期,余文全一期不落地参与组织指导。大到为活动的组织和章程出谋划策,小到为寻找空余的多媒体教室跑前跑后,余文全事无巨细地提供帮助,但他绝非一手包办。相反,余文全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在学术工作坊步入正轨后,余文全便将其放手交给团队骨干成员。
余文全说,
“师生之间不仅仅是传道授业的过程,大学生的思想十分活跃,我只需要点一个“引子”,扔一根“火柴”进去,他们立马就“燃”起来了。
”
开放邮箱等待大家投稿、选稿审稿、宣传和海报制作......在金家岭校区,学术工作坊每隔两周举行一次,选题自由、汇报自由,参会人员自由,大家尽情呼吸着自由的学术空气,会议室里也常充满着激烈的观点碰撞。余文全说:“对于矛盾的两个观点,不是对与错的问题,是谁合理和谁更合理的问题,只取决于听众的判断。”他认为,学术研究不能闭门造车,只有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,才更加有意义,一篇文章引发的讨论越热烈,说明学术研究越有价值。
有时候,余文全发现在工作坊中学生们给出的建议和批评是在隔靴搔痒。于是,余文全决定要在学术工作坊做“常驻嘉宾”,进一步教大家“如何评论与批评”。他说:“思考不能浅尝辄止,这对学术精进没有任何意义。”毛建涛说:“对于同一个观点,其他同学说我提出得很新颖,但小余老师却说:‘这不是什么新东西,就是一张新的皮。’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震撼。”同样是国际政治专业2020级的尹昊说:“小余老师总能一句话说到文章的问题所在,让我们醍醐灌顶,不得不佩服他眼光的犀利与点评的独到。”余文全的初心就是,以学术工作坊为契机,把严谨的学术研究和写作思路传递给每一位成员,锻炼大家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论证能力。
营造轻松活泼的师生关系
在微信交流时,余文全善于用表情包来展示亲和;下课后,他常常跟学生们一起顺路走去食堂吃饭。亦师亦友,是学生们对他的共同评价。余文全也享受于这样的角色转换:“在讲台上是老师的角色,就把老师的认真和严谨拿出来;生活中,要把活泼的一面拿出来。”在学生眼中,余文全更呈现出一种零距离感,无论大小心事,学生们总喜欢找余文全交流。相比于自己一时的学术成绩,余文全更在意是否能引导学生对人生轨迹做出积极的改变。他认为,与学生交流,自己的举手之劳可能会引导学生走向一条更积极的路,这样的工作是功德无量的。
然而,余文全也明白“忠言逆耳”的道理,当遇到例如“摆烂”这种原则性问题,他甚至会板下脸来,严肃地劝诫学生。这些点点滴滴汇成了学生们对他的尊敬。
受导师刘丰教授影响,遵从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”的思想,余文全只做引导,绝不包办,拒绝填鸭式教育。他也会因材施教,从学生学术能力和性格等多方面因素出发,综合提出学习意见。余文全认为老师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气氛有直接关系,他会主动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,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。他从不把期末分数当作定义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:“考试只是手段,获取知识和方法才是目的。”比起分数,他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。
余文全说,
“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,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。”
他会在学生时代因为感兴趣而学习行为心理学,会在如今的年纪蹲在公园里看蚂蚁,也会和别人讨论和自己专业毫不相关的知识。余文全开玩笑地说:“我妻子曾经说,如果我们生了男孩,她怕我会抢孩子的玩具。”
▼往期精彩回顾▼
△青大最新自然指数排名:全国第58位!
△全国创新争先奖!祝贺两位院士校友!
青岛大学
—QU_1909—
封面 / 刘倩竹
图文来源 / 青岛大学报 申欣宜 吴越 王辰宇
编辑 / 邹雅裕
审校 / 赵心书 王晶 郑雨欣 仲翔宇
责编 / 魏喆吉 王沛然
青岛大学融媒体中心出品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取授权
新浪微博:@青岛大学